• 注:1.同一用户对同款产品只能投票一次,多投无效! 2. 投票前请先输入有效的邮件地址。
  • 请输入有效邮箱: 如需参与抽奖请 注册, 中电网会员请 登陆



    非对称双核微控制器的研究



    恩智浦半导体







    Study of Asymmetric dual-core MCU

    恩智浦半导体  高级应用工程师 宋岩

    中文摘要

    本文从对比两颗分立MCU与单芯片双核MCU开始,以LPC4350为例展开介绍非对称双核MCU的基础知识与重要的特点。接下来重点介绍了核间通信的概念与几种实现方式,尤其是基于消息池的控制/状态通信。然后,对内核互斥、初始化流程等一些重要的细节展开论述。最后,提出了双核任务分工的两种应用模型,并分别举例。

    关键字:非对称双核 LPC4350 核间通信 任务分工

    Abstract

    Begin from comparing dual independent MCUs against single-chip dual-core MCU, we  introduce the fundamentals and important features of asymmetric dual-core MCU, and NXP LPC4300’s implementation as example. Then we emphasize on inter-processor communication and several implementation choices, especially the message based control/status communication. Next we explains some critical details such as mutual exclusion and initialization sequence. Finally, we introduce two models of task division, and demonstrate them by use cases.

    Keywords

    Asymmetric dual-core, LPC4350, Inter-processor communication, task division

    背景与基本概念

        在开发MCU应用系统时,如果单颗MCU无法满足系统的要求,一个很普遍的做法就是使用两颗或更多的MCU,把一部分“杂项工作”分配给另一个有“助理”性质的低端MCU来完成。但是,采用两颗MCU,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芯片与PCB成本,系统可靠性,以及功耗上面,都有先天的不足。进一步地,若是采用了不同架构的MCU,还要面临需要不同的开发工具与开发人员的挑战。如果换个思路,让MCU内部包含了两个内核,其中一个用于主控,另一个用于协控,并且它们主控与协控在架构上能向下兼容,高效通信,则在很多场合下,都可以既保存多机系统的强大,又免去多机系统的不足。

        事实上,这即是“非对称多处理器(简称AMP)”架构的特点。AMP是与“对称多处理器(简称SMP)”相对的架构,后者各处理器有一致的编程模型,并且在分配工作时主要以均衡为原则。而AMP的优点在于精细的任务分工,灵活地适应不同情景,物尽其用,以最佳地平衡成本、性能与功耗。此外,AMP的编程难度也更低。因此,在MCU应用领域,AMP较SMP更为适合。

        与独立的双MCU相比,AMP架构有很多优点。其中相当关键的,就是再添加一个内核的代价远比添加一个独立的MCU要低,尤其是当两个内核架构相似时,甚至仅相当于在现有硅片上再添加一两个UART。另一方面,两个内核可以有相同的主频,并且可以通过总线矩阵平等地访问片上的资源。而在分立的双MCU方案中,协控MCU的主频常常远低于主控,并且双方使用低速的串行链路通信。。

        接下来,我们以目前唯一的泛用型AMP MCU产品——恩智浦半导体新推出的LPC4300系列为例,尤以LPC4350型号为代表,对AMP MCU作一简单的介绍。  

    非对称双核MCU的特点

        AMP MCU一般用于相对大型的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都有较高的要求。从功能上,应支持较多的外设。LPC4350片载2个高速USB、2个CAN、工业以太网、图形LCD控制器,以及SDHC等接口;外加一些独有的逻辑可配置外设以及众多传统外设,适用于工控、能源、医疗、音频、车载、电机、监控等众多行业产品的开发。

        性能的改善则是AMP MCU的灵魂。内核、存储器,以及总线架构对于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图展示了LPC4350的实现方式。




        首先是内核的选择。LPC4350基于32位的ARM Cortex-M4和Cortex-M0内核(以下简称M4和M0),两个内核均可在高达204MHz的主频下执行代码。其中,M4以信号处理和浮点运算能力见长,胜任很多原先要采用DSP才能满足的应用,并且继承了Cortex-M3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M0以其成本、能效和处理能力的压倒性优势,正迅速吸引开发人员从8/16位架构向上过渡。更重要的是,M4完全向下兼容M0,使用同一套开发工具即可开发、调试。

        其次是存储器的容量和组织方式。LPC4350配备多达264KB片上RAM,并且这些RAM划分成4个组,每组连接一条单独的总线,而并非铁板一块。如若不然,将会出现两个核竞争使用同一块RAM的情况,性能反而还不如只用单个内核!进一步地,LPC4350还有两条总线连接到外部扩展的并行和串行存储器,故总共有6个独立的存储器地址空间——LPC4350无片上闪存。对于有片上闪存的型号,片上闪存也分为两块。

        最后是总线架构。LPC4350内部有一个八层总线矩阵,它如同一组纵横开关,可以把CPU与包括存储器在内的众多从设备通过总线任意连接。合理分配总线接通关系,避免多个主设备(如CPU和DMA)同时访问相同的存储器或外设,可以最大地保证各条数据流并行不悖,从而可以充分发挥性能上的优势。

    内核间通信

        内核间的通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控制与状态信息的通信,另一类则是数据通信。前者一般不携带数据,但是往往有较高的实时要求;后者则主要是各类数据缓冲区,常常实时性要求偏低但数据量大。控制/状态通信有较大的通用性,并且与任务间同步较为相似,适合由系统软件实现并提供编程接口。而数据通信则往往与具体的应用相关较大,尤其是在数据结构上,需要量体裁衣。在实现时,适合由应用软件定义各种数据结构。

        内核间通过共享的RAM进行通信,并且每个内核都可以触发对方的一个中断源,通过准备数据-触发中断的方式进行通信,如下图所示。当然,内核也可以定期检查共享RAM的状态。


        接下来我们介绍基于消息队列和消息池的控制/状态通信方案。

    消息队列

        开设两个消息队列,一个用于M4发送消息给M0,另一个则是M0发送消息给M4。两个队列的地址需事先约定好。队列是循环队列,可以使用简单的数组配以读、写下标来实现,也可以使用链表结构来实现。前者实现简单,开销小,但消息只能是定长,不便于携带其它信息,还有就是必须把数组放置在共享内存区连续的位置,灵活性低。基于链表的实现用指针链接每则消息,每则消息除了公共的链表控制部分外,还可以根据消息类别携带各种各样的附加参数,并且可以由系统软件的内存管理机制灵活分配消息内存,不过,缺点是相对复杂,额外开销大。若涉及动态内存管理,实时性将远不如基于数组的方案。

        消息队列有一个缺点,就是消息的串行化处理,它没有优先级的概念。但实际上我们有RTOS以及嵌套中断机制的支持,本应实现消息的并发处理。

    消息池

        消息池在存储结构上其实是简化的基于数组的消息队列——去掉了队列的读、写下标记录器。池中每个元素是一个消息,并且有一个字节指示每个池的状态——空闲/已处理、新、半处理。当发送方写入消息时,扫描数组以查找空闲位置;当接收方读取消息时,也是扫描数组以查找状态。可见,消息池是基于优先级来处理消息的——小下标的元素优先得到处理。但消息池的缺点也很明显:每个优先级只能存储单个消息,且消息数目不宜过多,否则遍历数组将使实时性很难保证。

        消息池的可扫描性实现了消息的并发处理,并且可以通过中断上下文和任务上下文分两次“反刍式”处理。在处理消息池的中断服务例程中,先扫描各消息完成第一次处理,执行消息中(如果有的话)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部分。如果系统中没有使用RTOS,可以在后台的主循环中再接下来二次扫描消息池以完成第二次处理。对于使用了RTOS的系统,可以根据消息的优先级创建或激活不同优先级的任务,使消息“附身”在这些任务的上下文中得到第二次处理。

        消息池的一大缺点就是不宜支持较大数目的待处理消息。如有需要,可以给每则消息添加链表控制字段,我们可以把同一优先级的消息链成一串,从而彻底消除这一局限。

    若干重要的细节

    内核互斥

        与多任务之间的互斥相似,内核间也有互斥的问题。尤其严重的是,一个内核无法关闭另一个内核的中断,因此还无法通过关中断临界区来保护。唯一能保证的就是不会出现两个内核同时读写相同地址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施加一些编程准则来实现互斥。最简易有效的,就是给不同内核在相同地址设置“只读”或“只写”的权限,或者是有条件的读写权限。比如,对于消息队列的读位置,只有接收方可以写,而发送方只能读取来判断队列是否空/满。又如,对于消息池,尽管发送方和接收方对池中的元素状态均可读可写,但有如下的条件:发送方只能把空闲状态改为非空闲,接收方只能把各种非空闲的状态改为空闲。再如,对于链表结构,可以只允许发送方更新各种指针。接收方通过更改链表中元素的状态以及触发中断,以指示发送方更新各指针的时机。要注意的是,由于架构上的局限,无法使用“自旋锁”来互斥。

    内核鉴别

        M4向下兼容M0,这使我们可以重用很多源代码。但是,有时需要鉴别当前正在哪个内核上运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C/C++的预处理器,并且在编译器设置中预定义诸如“CORE_M4”以及“CORE_M0”的宏。另一种则是在运行期通过读取一个名为“CPUID”的寄存器,根据CPUID来判定是M4还是M0。

    初始化与可执行映像

        LPC4350在上电后,M4开始执行代码,而M0却一直保持在复位状态。这是绝大多数AMP的设计方式,使我们也可以无视M0的存在,而只按单核MCU来使用。但若要使用M0,M4就需要为M0准备好开始执行的一切环境,再释放M0。当M0处在复位状态时,我们可以通过JTAG发现M0,但是却无法操作它。因此,如果要调试M0的程序,需要先给M4下载适当的映像使其释放M0才可,不可能在拿到一个空白的芯片后直接先从M0动手。

        尽管M4与M0各有自己的映像,但是M0的映像内含于M4的映像中,这样在生产时只需要烧写一次闪存。M4在初始化期间需要为M0准备映像,把它拷贝到拟让M0执行的位置。由于M0固定从零地址开始取向量,M4还需要设置M0的地址映射,把映像的首地址设置成为M0的零地址。

    调试时的细节

        当我们使用调试仿真器连接MCU时通常都会产生复位信号,但范围可仅限于内核,也可复位全片。在调试M0时,需设置复位范围仅包括M0,避免殃及正在运行的M4。另外,也需要编写适当的调试初始化脚本以准备好内核的执行环境。这些工作繁琐但有高度的通用性,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的脚本。

        我们可以同时调试M4和M0,只需运行两个独立的IDE进程,分别打开相应的工程即可——经实践,至少在MDK+ULINK下可行。

    核间任务分工

        M0没有M4强大的处理能力,但是作为一个CPU,亦有完整的中断系统和基本的算术与数据传送能力,并且在LPC4350上可以在高达204MHz的主频下运行。合理地分担一些任务给M0,才能利用双核设计的优势。接下来,我们讨论两种主要的任务分工模型。

    处理高频中断——智能”DMA”

        中断的响应是有额外开销的。既包括CPU的中断模型本身产生的硬件开销,也包括操作系统的中断管理产生的软件开销。当中断的频率很高时,比如,到达每秒数十甚至上百千次,这些额外开销将对CPU时间产生不可忽略的占用。更重要的是,中断的响应通常是凌驾在任务管理之上的,几乎总是可以影响所有任务的性能。DMA在很多情况下明显改善了这一状况。但是当DMA通道或总线分配不足,或者是设备不受DMA支持时,我们就可以让M0来响应这些高频的中断,合理组织数据缓冲区,如同一个智能的DMA一般。

        例如,在调光设备中,需要进行多达几十甚至上百路的AD采样来获取每路灯光的预期亮度,以及同样多的LED来指示实际输出的亮度。后者需要非常多的PWM,极可能已超出硬件 PWM通道的数目。因此,在实现AD采样与软件PWM时,均需要快速的通道数据流处理与高频LED刷新以保证PWM精度。这两者很容易导致高达几十kHz的中断请求,仅中断响应的额外开销就可占用一半以上的CPU时间。传统的做法是使用若干颗MCU来分块处理。在LPC4350下,则可由M0来处理这些任务。同样的例子也适用于PLC应用,它需要快速地刷新多路控制。

    为弱计算操作提供额外的处理能力

        M0的整体性能约是M4的72%,但对于弱计算操作,如加减乘与逻辑运算,移位,以及简单的数据传送,并没有太多劣势。弱计算操作在程序中往往占一半以上的比例,尤其体现在驱动程序以及一些通信协议栈上。合理地分配一部分弱计算操作任务给M0,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体的处理能力,使得完成相同的任务只要更低的主频以降低功耗,或者反过来在有限的主频下完成需要更多的任务。

        例如,在高精密工业运动控制中,对于电机的控制往往需要运算量很大的算法,同时又要处理如CAN,工业以太网,以及各种现场总线的通信。我们可以让M4来运行电机控制算法,而通信协议栈与驱动程序则由M0来完成。同样的例子也适用于嵌入式音频,由M4执行音频编解码与音效处理算法,而M0则负责音频总线、USB等事务。

    小结

    通过以上我们对非对称双核MCU的介绍,可以看出相比于传统的使用多颗MCU的方案,在性能、成本、功耗、生产等诸多环节都有明显的优势。核间通信稍显复杂,但作为基础设施可由称底层系统软件来实现。在具体开发时,应根据实际问题合理分工任务,并且在初始化流程、内核鉴别,以及调试上,需注意一些操作细节。

    NXP LPC4300补充.pdf




    恩智浦的LPC4300(204 MHz)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ARM Cortex-M4微控制器。这一性能令LPC4300系列成为各类应用的理想之选,包括嵌入式音频、高端马达控制、工业自动化、POS机、医疗器械及汽车配件。
  •          
  • 分享到:
    0
  • 评选流程
  • 2012年6-8月方案提交
    2012年9-11月中电网注册工程师评选
    2012年11月评审委员会专家评选
    2013年01月18日颁奖典礼 (工信部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多功能会议室,北京)
  • 评选标准
  • 本次优秀方案评选,将从如下4个方面进行考评,邀请网友投票:
    • 方案的创新性
    • 方案性价比
    • 方案易用度
    • 方案市场潜力
 
关于中电网 | 广告招商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中电网导航 | 手机中电网 | 微博
Copyright © 2000- 中电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093769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142
Tel: 010-51077700, 0755-33322333
Fax: 010-82888220, 0755-33322099
PageStat: Processed in 0.18720102310181 Memory usage: 4.938377 MB